在数字校园图书馆的实际环境下,结合先进无线射频技术,设计出基于RFID 的智能化图书馆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方便,易维护等优点,充分体现了智能管理的“人性化,信息化,自动化”,为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数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0卷 第5期高 师 理 科 学 刊Vol. 30 No.5 2010年 9月 of of ′ and . 2010
文章编号:1007-9831(2010)05-0081-03
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
刘铁军
(齐齐哈尔大学 图书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
摘要:在数字校园图书馆的实际环境下,结合先进无线射频技术,设计出基于RFID的智能化图书馆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方便,易维护等优点,充分体现了智能管理的“人性化,信息化,自动化”,为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数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化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0.05.025
1 RFID应用现状
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初的纯手工管理方式过渡到了采用条形码识别,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虽然针对电子资源拥有了许多现代化技术,但对于动辄上百万的纸本馆藏图书仍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例如:图书的自助借还,图书的快速盘点、查找,乱架图书的整理等,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让图书馆的纸本图书真正实现智能化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并通过在校园内营造“无所不在”的借阅环境,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读者真正享用到智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便与快捷.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射频识别方式,它
[1]通过非接触和非线性可见的方式传送标志资料,以达到物体身份识别的目的.图书馆在实施此项技术时
需要在每一本书内植入芯片,即RFID标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子标签来取代传统的条形码.
射频识别(RFID)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电子标签附在一个待识别的物品上.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阅读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相关的处理.
目前在国外,RFID标签被众多的图书馆所使用,在我国RFID的应用始于2005年底,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开始筹建国内**家RFID馆藏管理系统,并于2006年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汕头大学图书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已开始运用了RFID,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从2010年3月份起实现了120万册开架图书和期刊的RFID标签转换和自动识别,是目前国内RFID应用规模*大的高校图书馆.
2 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分析及实施目标
2.1 应用分析
2.1.1 提高流通效率的需要 随着近几年高校合并和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多,使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数量随之增加,而图书流通的高峰又集中在课间或课余时间,通常在此时段,学生只能排队等候借还图书.传统的条形码方式在借还书业务操作时,需要对每本图书的条形码逐条扫描,从而使借还书处理时间很长,收稿日期:2010-06-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铁军(197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E-mail:@